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,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。
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,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。
东门:即长安青门,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,多用于送别。有的版本作东风。
青青:指杨柳的颜色。
御河:指京城护城河。
攀折: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。
苦:辛苦,这里指折柳不方便。
别离:离别,分别。
长安城外,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,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,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,于是写下了这首《送别》。
参考资料:
1、聂恩彦. 语文教学通讯 期刊.山西省临汾市:山西师范大学,1978-01-31 :80
诗的前两句写景,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,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。“东门”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,“青青”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,表明时间是在深春。“杨柳”是送别的代名词,于是一见杨柳,就让人想到离别。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,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。且首句是远望所见,第二句是近观所见。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,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,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。
诗的后两句抒情,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,反映送别的人多。一个“苦”字,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,也是离别的愁苦。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,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。后两句看似平淡,仔细咀嚼,意味深长,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,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这首送别小诗,清淡如水,短小精悍,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。纵观全诗,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,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人。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。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其代表作有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等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更是千古绝唱。 ...
王之涣。 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人。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。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其代表作有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等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更是千古绝唱。
破贼凯歌八章 其三。宋代。李正民。 万幕如云振鼓鼙,角声呜咽马惊嘶。亚夫持重惟坚壁,应为桑榆太白低。
送帅从龙之睢州判官 其二。明代。区怀瑞。 君本淡宕人,儒术世光大。著书亘六合,不足当函盖。剑霓拂斗墟,蘋日浮江介。误膺州里选,乃课封疆最。山水傲双驺,踪迹同方外。簪绂过蚊虻,所性轻尘壒。虚将腐鼠嚇,对此鹓雏哕。去拥百城资,弩力千秋会。
路凤冈民部第中牡丹冬开寄题四首 其二。明代。于慎行。 沈香亭北醉多时,霜后依然绝代姿。道是经秋浑不解,先春早发向阳枝。
入奏行,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。唐代。杜甫。 窦侍御,骥之子,凤之雏。年未三十忠义俱,骨鲠绝代无。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,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。蔗浆归厨金碗冻,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。政用疏通合典则,戚联豪贵耽文儒。兵革未息人未苏,天子亦念西南隅。吐蕃凭陵气颇粗,窦氏检察应时须。运粮绳桥壮士喜,斩木火井穷猿呼。八州刺史思一战,三城守边却可图。此行入奏计未小,密奉圣旨恩宜殊。绣衣春当霄汉立,彩服日向庭闱趋。省郎京尹必俯拾,江花未落还成都。江花未落还成都,肯访浣花老翁无。为君酤酒满眼酤,与奴白饭马青刍。
一素亭和见素韵二首 其一。明代。郑岳。 千卷储书作墨庄,梦随春草到池塘。涓涓碧井分仙社,面面青峰隔女墙。丹桂燕山多异种,金砂樵谷有遗方。接䍦倒著閒临水,照见䰐鬖发影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