韵译
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,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。
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,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。
散译
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,望着寒塘水面,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。
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,一只大雁飞入南楼。
寒塘:秋天的池塘。
晓发(fà):早起弄发。
坐:因。
乡心:思乡之心。
度:一解为“飞越”,一解为“飞入”。
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,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。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,文学界历来存在争议,有人认为这是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的司空曙所作,不过,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(gǔ)的作品。
参考资料:
1、于海娣.唐诗鉴赏大全集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626
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,因此(“坐”)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。但如此道来,便无深意。这里两句句法倒装,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:一是点明时序,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,与后文“乡心”关合;二是暗示羁旅困顿,到塘边梳洗,以水为镜;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“梳发见秋”意,令人联想到“羞将白发照渌水”、“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”(李白)的名句,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,而人生也进入迟暮。十字三层,言浅意深。
上言秋暮人老境困,三句更加一层,点出身在客中。而“乡心”字面又由次句“见秋”引出,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“码”。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,因秋一触即发,化作无边乡愁。“无限”二字,颇有分量,决非浮泛之辞。乡愁已自如许,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“码”:“一雁度南楼”。初看是写景,意关“见秋”,言外其实有“雁归人未归”意。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,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。韦应物《闻雁》云:“故园渺何处?归思方悠哉。淮南秋雨夜,高斋闻雁来。”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。“归思后说闻雁,其情自深。一倒转说,则近人能之矣。”(《唐诗别裁》)“一雁”的“一”字,极可人意,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,如写“群雁”便乏味了。前三句多用齿舌声:“晓”、“梳”、“水”、“见秋”、“乡心”、“限”,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,有助表现凄迷心情,末句则不复用之,更觉调响惊心。此诗末句脍炙人口,宋词“渐一声雁过南楼也,更细雨,时飘洒”(陈允平《塞垣春》),即从此句化出。
此诗兼层深与浑成,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,又工吟咏,“初非措意,直如化工生物,笋未生而苞节已具,非寸寸为之也。若先措意,便刻画愈深,愈堕恶境矣。”(毛先舒)此理又不可不知。
赵嘏 , 字承佑, 楚州山阳(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)人,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(806). 年轻时四处游历,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, 留寓长安多年,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,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。 后回江东, 家于润州(今镇江).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, 一年后东归。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, 入仕为渭南尉。 约宣宗大中六、七年(852、853)卒于任上。 存诗二百多首, 其中七律、七绝最多且较出色。 ...
赵嘏。 赵嘏 , 字承佑, 楚州山阳(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)人,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(806). 年轻时四处游历,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, 留寓长安多年,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,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。 后回江东, 家于润州(今镇江).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, 一年后东归。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, 入仕为渭南尉。 约宣宗大中六、七年(852、853)卒于任上。 存诗二百多首, 其中七律、七绝最多且较出色。
赠刘翰林联句。近现代。毛泽东。 翻山渡水之名郡,竹杖草履谒学尊。途见白云如晶海,沾衣晨露浸饿身。
和王半山韵十八首 其十 怀古。明代。林光。 瓶空无贮粟,松菊在名园。秫酒浇时变,乌巾到老存。北窗元自在,三径绝烦喧。一任儿曹懒,清风自扫门。
从何使君父子游墨池分韵得名字。宋代。李焘。 蜀学擅天下,马王先得名。簧如巧言语,於道盖小成。子云最后出,振策思遐征。斯文大一统,欻使圣域清。富贵尽在我,绂冕非所荣。旁皇天禄阁,聊亦观我在。怀哉不能归,旧宅荒榛荆。寂寞竟谁顾,正路今莫行。使君蓬莱仙,弭节归赤城。门无俗宾客,家有贤父兄。慨念此耆老,不登汉公卿。临池一樽酒,尚友千载英。并呼严与李,月旦共细评。区区可无憾,彼重适我轻。曷来成都市,尘土污冠缨。古人不可见,见此眼自明。请为怀古诗,玉振而金声。
送何乔仲赴阙四首 其一。明代。黎民表。 招摇有桂树,结根南海湄。蒙茏度霜霰,皎洁常不移。以兹孤直性,贡之白玉墀。春风被兰茝,荣耀同一时。虽有艳阳质,比君璚树枝。明堂备榱桷,海寓瞻巍巍。丹青洵云美,玄素岂所睽。无言愧桃李,幸得仰容辉。